现在,跟信用卡积分有关的各类麻烦事儿层出不穷,网友们在进行积分兑换时,经常碰上不少圈套,自己的钱财安全因此受到损害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积分,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内情呢?
积分兑换现状
社交平台上,不少网民说收到了积分归零的短信,他们去按短信里的链接换东西,结果是“积分加现金”的玩法,里面现金从几十块到将近一千块都有。换购网站的服务人员解释,这些积分是商城给新来的客人送的分,要换东西还得自己再掏钱。中国消费者协会查了,这种做法很容易让人搞错。
信用卡盗刷案例
九月份六号24小时自助卡密商城,北京金融监管机构提醒民众查验积分情况,以防财产受损。先前已有若干案例涉及盗刷,比如张涵的农业银行 visa 信用卡遭非法使用,她察觉后迅速办理了挂失手续并进行了报案。虽然银行卡已被冻结,但至今尚未得出最终结论。早在二零二一年底,深圳的杨先生就因为向“积分清零”网站提供了个人数据,导致他的账户被盗刷了七千七百三十九元。
积分换购误导消费
过去积分兑换大多只用积分换物品,现在采用积分加钱的方式让购买者感到不解。许多人以为可以只用积分换东西,点开链接后才知道需要额外付钱。这种做法容易促使购买者冲动花钱,就算东西并非真的需要,也可能会为了不浪费积分而买下。因此购买者在进行积分换购时应该多加小心。
第三方“套现”服务
一些在线平台上有中介机构帮助用户把信用卡积分变现。有商家说,积分能立刻换成钱24小时自助卡密商城,不过要先换成购物券,然后按九折价格买下。记者问用八万多建行积分换钱的事,对方觉得数量不够不划算。不过,银行方面明确表示不提供积分兑换现金的业务,而中介机构搞积分套现会带来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。
个人信息泄露风险
李建之前在网络上向中介咨询过变现事宜,结果亏损了将近九百块钱。那个中介还试图获取他的验证码,打算盗取银行卡里的资金,幸好被他迅速发现了。如果用户在非官方的积分活动中,通过中介网站填写个人资料,就有可能造成隐私信息外泄。一旦这些资料落入不法之徒手中,就会引发账户被盗刷等风险。因此,维护个人隐私安全非常关键。
银行提醒与建议
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客服人员说明,当积分即将过期时,会通过短信通知用户,短信来自固定号码并且会标明银行名称。用户可以利用手机银行或者官方公众号来查询积分,并且可以在官方渠道兑换礼品。北京金融监管局也提醒,如果收到积分提醒,应该通过官方客服、官方网站或者官方APP进行核实,不要被积分清零的诱导而提供个人信息。
人们参与银行卡积分活动,是否留意其中潜在的问题呢?